共同育子的基石是認為孩子是屬于雙方的,并且孩子的需要也應由雙方共同承擔。他們有時會迷失于對如何分配家務的討論。感覺“互相關心”的對立面是時常感覺伴侶在逃避。夫妻交談得很少,或所有的談話都是關于孩子以及孩子的需求時,你或許會產生這種感覺。這讓人覺得似乎伴侶在感情上給予的支持少了,對你的噓寒問暖少了,表達的愛意少了,在白天給予的援助少了,而把孩子留給對方照看。最終,他或她完全不呆在家中,在辦公室度過更多時間或者籃球周賽結束后還呆在體育館。
許多伴侶有意逃避對方,首先是因為疲倦,然后是因為感到怨恨、孤獨、泄氣、無能或者被忽視。與夫妻打交道的親身經歷使我們相信:大多數父母通常都會經歷一切類似的各類情感,因為,過渡到共同育子關系需要這些經歷,而不是因為他們不再忠誠于婚姻。
許多夫妻期待更嚴格意義上的公平,現實卻不然,因為平均分配不如讓夫妻雙方各司其職、互補有效分配。每天與孩子一同呆在家中的家庭主婦感覺失去了工作中的自我,經常表明她們日漸“變得無聊”。她們覺得朋友及熟人認為她們沒有“工作的媽媽”重要。男性覺得在感情及性生活方面他們對女性的重要性有所下降,因為女性投入所有的精力來照顧無助的孩子,而孩子的需求非常多卻又不會回報太多。
這種感情令人痛苦,引起驚慌,當然也不受歡迎。夫妻如何走過這些艱難的路途,主要取決于他們所選擇的伴侶。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家斯蒂芬·富萊克曾對凱爾說:“選擇伴侶,就意味著選擇特定的一系列問題,如果你幸運的話,還會有一系列的解決方案隨之而來。”人類的天性如此,當我們精力透支、迷茫困惑時,我們會感到極度脆弱、虛弱。這正是初為人父人母的夫妻經常遇到的情形。但是力量蘊藏于表面之下,這種力量隨時蘊藏著,在你脆弱的時候出現,支持你。半數情況會是如此。
共同育子不僅僅意味著組建孩子的團隊,還意味著更加關心你與伴侶的共同經歷,而不是個人的經歷。也就是說,你們共同分享的觀點比個人的觀點更重要。每個父母必須有效交流以獲得這種共同經歷的感覺。